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新葡京官网“三全育人五育融通六化驱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校团委按照校党委的工作指示和上级有关文件要求,组织开展2024年新葡的京集团4321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爱国主义教育、乡村振兴、中华文化传承、民族团结、基层服务、社会治理、科技创新、校企合作、校史寻访、劳动教育等11个实践主题和“挑战杯”专项、各类专项实践主题,凸显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特色,实现覆盖面和重点团队的结合、专业特色和第二课堂的结合,科技服务与学科竞赛的结合。引导广大河工学子在“行走的课堂”中增强本领,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让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艺术设计学院:
深耕美育沃土 以美启迪童心
为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引领青年学子在基层擦亮青春底色,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艺术设计学院“南湖·漂流画室”社会实践服务队在学院分团委书记王璐的带领下,于7月16日前往洛阳市偃师区首阳山大冢头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少儿美育活动和志愿服务,美育课程融合了“爱国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二里头夏都文化、地域文化、科学教学”等多种主题内容。
生动教学浸润童心 支教生活多彩纷呈
“漂流画室”社会实践服务队师生带着专业知识与满腔热情,为当地的孩子们精心筹备少儿美育课程,以艺术之美启迪心灵,播撒希望的种子。同时,开展文化宣讲活动,传播优秀文化,让知识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为乡村的孩子们带去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志愿者们结合“思想引领、健康生活、身心成长、防溺水防诈骗、科技创新、快乐学习、艺术素养、文化传承”等主题,设计了“植物喷画”“我有一顶‘花帽子’”“非遗扎染”,“回忆历史—文化绘制”“翻转课堂之甲骨文的‘奇思妙想’”等多项特色美育课程,力求在课程教育中融入爱国教育、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等元素,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提高艺术修养,陪伴孩子们度过一个七彩假期。
巧用树叶做笔 创意艺绘童心
在植物喷画课上,志愿者通过展示形态各异的树叶,耐心地向孩子们讲解了“植物喷画”的制作技巧和方法。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随意搭配、叠放粘贴,用颜料进行喷绘创作。
挖掘地域文化 宣传中华文明
在“我想去的地方”课上,团队成员深入挖掘洛阳的特色文化,让孩子们对自己的家乡有深刻了解,从而引出对河南或其他省份的介绍,手把手教授孩子们绘画基础,从基础线条的勾勒到色彩的搭配,每一步都十分耐心细致。孩子们纷纷拿起画笔,在纸上尽情挥洒,天安门、二七纪念塔、东方明珠等一个个视觉元素鲜活地展现在明信片上。在这堂课上,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绘画技巧,更通过绘画的形式了解到了更多地域知识和文化元素,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
宣讲生态文明 绿色深入童心
在挂饰手工课上,团队成员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融入课程,以蛋托为基础材料开展手工教学,鼓励孩子们自由发挥,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融入作品中,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激发了其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
童眼看世界 童心绘未来
如果一张画纸,无法满足孩子的全部想象,那么一张近十米的大画布将给孩子们的想象释放最大的空间。在团队成员的引导下,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画笔在百米长卷上勾勒着奇思妙想的未来蓝图,小朋友们通力合作将局部构成整体,将白色变为多彩世界。
非遗引进课堂 萌芽传承初心
在扎染课上,团队成员为孩子们带来了非遗文化课程。首先向孩子们介绍了扎染的历史渊源和制作过程,让他们对这项古老而精湛的手工艺有了初步了解。孩子们按照讲解步骤,根据自己的创意去折叠、扎线、捆绑、染色。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巧妙地运用不同的捆绑方法,将扎染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这项古老的非遗技术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
安全与成长同在 我们一起守护
为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安全意识,有效预防暑期溺水事故发生,志愿者们为孩子们开设了“暑期安全知识”小课堂,从预防溺水“六不准”“四牢记”、预防溺水的措施、溺水自救的方法、他人溺水营救的方法四个方面,通过领读与问答的方式,以及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动画展示向孩子们详细讲解了预防溺水相关知识和技巧,让孩子们牢记防溺水安全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少年儿童自救与互救的素质和能力。
中华文明弦歌不辍 中华文脉绵延不绝
为更好探索美育教育的课程内容,发掘中华传统文化,实践服务队师生前往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文化探寻研学之旅,通过学习+宣讲的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偃师故事,体会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源远流长的历史。
实践团依次参观了五个展厅,对夏朝的历史背景有了深入了解,通过欣赏珍贵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文物,对夏代的文化特色、高度发达的工艺水平及夏代文化的历史地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领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志愿者们在“行走的课堂”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力量传播中华文化。“南湖·漂流画室”暑期社会实践团将继续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课程和教育活动进行更深入地融合,成为无愧于新时代的文脉赓续者。
以美育情 启迪童心
依托此次实践团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研学成果,志愿者们精心设计了后续的文化传承主题美育课程和文化宣讲活动,涵盖二里头夏都文化、考古发掘、洛阳文物典故等多项元素。通过PPT展示、视频讲解、课堂互动、现场宣讲等方式,向村民和孩子们讲述夏都文化、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等文化内涵,营造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打造浸润式体验课堂。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7月22日,“南湖·漂流画室”社会实践活动接近尾声。志愿者们为孩子们布置了一场告别会暨作品成果汇报展,邀请了村委委员、孩子们和家长前来参观。家长们脸上的笑容不仅是对孩子们的肯定,更是对志愿者们辛勤付出的认可与鼓励。
志愿者师生的到来不仅丰富了大冢头村孩子们的暑假生活,也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艺术的窗户,同时通过红色宣讲、美育宣传、文化宣扬的形式助力乡村振兴,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高度喜爱和认可,我们也将持续推进乡村美育浸润行动,让青春在基层绽放,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用实际行动诠释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让美育之花在乡村绚烂绽放!
被“首阳风采”官微平台宣传报道:
志愿者心得分享:
环境设计2343郭雅琪:
在参与暑期“三下乡”美育实践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和美育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这次活动不仅让我见证了艺术对乡村孩子们成长的积极影响,也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艺术学院的学生,我们能够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乡村做出贡献,为学校争光。
环境设计2242 李若冰:
在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是第一次教小学生上课,从一名在校学生身份转变到小老师身份,对我来说更多的是责任和担当。当小朋友叫我一声老师的时候,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时,我感受理解到了当老师的意义。在给同学们上课期间我也感受到了孩子们上课的积极性和活跃度,还有他们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都值得我们去发现和欣赏。在上课时我也发现有些太安静太小不爱表达的学生,我就会以学生为中心去引导和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对于我来说并没有很轻松,但是我觉得很有意义。
环境设计2341 周星昊:
在这几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为孩子们上美育课程的经历让我难以忘怀。当我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心中满是责任与激情。在课堂上,我引导他们用画笔描绘心中的美好,用色彩表达情感。他们的创造力让我惊叹,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童真和想象力。通过美育课程,我看到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欣赏美,更能勇敢地创造美。他们在绘画中找到了快乐,也在艺术中找到了自信。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美育对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能为孩子们打开这扇艺术之门,我感到无比自豪,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让更多孩子感受美育的魅力。
产品设计2241 扶庆宇:
此次洛阳偃师的“三下乡漂流画室”活动,使我极大地锻炼了自身能力,拓宽了个人见识。在偃师社区,我们小组提出了众多供小朋友学习的课题构想,并且成功落地实施。这一过程不仅让我们开阔了视野,同时我们还前往了偃师当地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丰富了自身知识,并将其融入我们的课程当中,把所学内容和知识传授给小朋友。在与小朋友们的相处中,我深切感受到,他们是一群充满活力且自信的孩子,不仅为我们带来了诸多欢声笑语,还让他们上了许多饶有趣味的美工课,提升了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审美水平。这次的三下乡活动充实且意义非凡。
视觉传达设计2341 高海青:
这次在首阳山街道参加了社会志愿服务,成为暑期漂流画室的一员,我从中深深体会到了教育带来的温暖与变化。小朋友们纯真的眼神和充满想象力的绘画使我印象深刻,我们和小朋友们一起绘画、制作手工艺品,学习有关美术的基础知识。记得有一次上课,我教了他们画面基本构成元素“点、线、面”和欣赏与模仿艺术大师的绘画风格,他们听得非常仔细,我在其中也感到无比的快乐。这些课程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也提升了我们自身的阅历与责任,为成为更好的自己打下坚实基础。
老师们的陪伴,社区的帮助,同学们的努力,小朋友们的认真与成长,让我更加坚定这一周的社会实践是多么难得与重要,我也希望未来能一直加入志愿服务行列中,为更多的孩子带去美的享受和创造的乐趣。
数字媒体艺术2244王莉清:
这次“漂流画室”三下乡实践活动我们来到了洛阳偃师区的大冢头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美育支教和宣讲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与孩子们相处的乐趣和意义。他们那纯真无邪的笑容、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都给了我无尽的启发和动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去引导、去陪伴,就能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增添更多的色彩和可能。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之一,永远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艺’颗爱国红心 厚植家国情怀
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挖掘更多红色文化学习资源,进一步赓续红色基因,艺术设计学院“南湖·党的理论宣讲团”于7月23日赴大同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学习了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大同红色记忆馆和平城记忆馆,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宣讲,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
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5月,大同煤矿万人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矿工的铁证,在日本侵占大同期间,他们肆意掠夺煤炭资源,矿工们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长时间服苦役,遭受剥削。馆内一件件破旧的衣物、一幅幅照片、生锈的武器,无一不在诉说着那些悲惨的日子,但矿工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赞歌,团队成员被深深动容,走出纪念馆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怀着沉重的心情,他们开启了对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的学习调研活动,同时表示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宣讲团来到了大同红色记忆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记忆——大同现代革命历史文物展”,馆内用逼真的雕塑和油画真实还原了历史场景,他们俯身观看展台里布满锈迹的刀枪、泛黄的纸张、一张张黑白照片,聆听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表达了崇敬先辈誓死保卫国家的精神。
随后,宣讲团来到了平城记忆馆,展览主题为《昨天 • 今天》,共设立了四个展厅,分别以“昨天今天”“古城旧日影”“心十年回眸”“改革时代”为主题。这些展厅通过展示老旧照片、地图、物品、影像,从不同的方面记录了大同的历史和城市记忆。此外,馆内还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包括各种老旧照片、地图、物品、影像等,反映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发展轨迹,同时丰富了团队成员的历史文化知识。
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宣讲团成员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了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纷纷表示这次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也更加坚定了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宣讲,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传播给更多的人,共同铭记和反思,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计算机学院:
探索非遗之美 赓续历史文脉
计算机学院“寻古韵,忆古思”暑期实践团于7月6日至11日期间开展“探索非遗之美,赓续历史文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首站,团队成员来到了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馆内的皮影形态各异,从古代神话传说到民间故事,再到现代题材的创新尝试,每一幅皮影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在展厅内,团队成员们了解了皮影艺术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表演形式以及其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中的发展变化,对皮影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地认识,
第二站,团队成员们来到了诗圣杜甫的故居——杜甫草堂。大家依次参观了杜甫草堂的各个景点,了解“诗圣”颠沛流离的一生,解读“诗史”背后的厚重历史。在石碑前,团队成员们大声朗诵了杜甫的经典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表达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敬仰和热爱。
第三站,实践团来到了三花川剧团。表演现场,变脸、吐火、水袖等川剧争相上演,多样的服饰体现了四川地区独特的审美风格。表演结束后,团队成员与川剧演员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了川剧中音乐的应用、传统的表演方式以及戏剧中的人文特色。
最后,志愿者们来到了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沿着漫长的江岸,志愿者们依次参观了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主要景点,真切地感受到了都江堰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在意义和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
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们领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同学们纷纷表示,要积极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探索新乡非遗 传承文化瑰宝
为深度探索中华传统文化,激发青年学子责任感与使命感。计算机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历史悠久的新乡开展了“探索新乡非遗,传承文化瑰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首站,实践团踏入了延津大平调的传承基地。在这里,他们近距离欣赏了大平调演员们的精湛表演,高亢激越的唱腔、生动的角色扮相,无不彰显着这一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通过与省级非遗传承人杜逢颜的深入交流,成员们了解到大平调背后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第二站,实践团来到了新乡平原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文物收藏和翔实的历史资料,为成员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新乡地区悠久历史与文化的窗口。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最后一站,实践团成员们探访了面韵馆。踏进面韵馆,映入眼帘的是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体验。馆内不仅有古典的人物肖像、神话传说的形象,还有当地特色的民俗风情,使实践团成员对当地的文化传统有了更加全面地了解。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他们表示,要持之以恒地努力与创新,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并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闪耀更加璀璨的光芒。
体悟安阳文化 厚植文化自信
计算机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安阳开展“体悟安阳文化,厚植文化自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探寻非遗技艺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之路,团队成员们来到了麦秆贴画传承人黄艳泳先生的工作室中进行访谈。黄艳泳先生向大家讲述了麦秆画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在传承中面临的挑战,并将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进行展示,一件件精美的麦秆贴画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之后,团队成员们来到安阳殷墟博物馆。走进殷墟博物馆,队员们见到了各种青铜器,玉器以及甲骨文。参观殷墟,仿佛回到了几千年前的繁华古都,能真切感受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管理制度,如同置身于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之中。
最后,大家来到了殷墟遗址。在这片见证着中华文明摇篮的土地上,实践团成员沿着古老的道路前行,感受着岁月的痕迹与文明的气息。每一处遗迹都展示着殷商时期的繁荣与辉煌,每一片土地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与文化的基因。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当更好地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做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
机械工程学院:
溯红色之脉 承筑梦之志
机械工程学院“溯红色之脉 承筑梦之志”大别山精神寻访团在学院分团委书记魏新惠和辅导员老师崔娜娜的指导下,于7月20至22日赴信阳市新县,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仪式教育、学习体验、调查研究等,深刻领悟党的领导、先烈领航、人民力量的关键作用,树立爱党报国信念、担当时代使命责任,感受大别山精神的深刻内涵,汲取奋进力量。
纪念历史 青春永续
在鄂豫皖苏区,革命火焰炽热。革命时期,新县近一半人口为革命献身,铸就“家家红军、户户烈士”的传奇。怀揣敬意,实践团第一站抵达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
踏入陵园,鄂豫皖地区革命斗争历史的《燎原》浮雕巍然屹立。拾级而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赫然出现,高13.1米的五边形烈士纪念碑代表上是数位国家领导人的亲笔题词,实践团成员肃然起敬,阅读每块墓碑镌刻先烈姓名事迹,感受先烈们用生命诠释信仰,不畏牺牲,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献出生命的革命精神。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纪念园英烈广场上,实践团党员同志面向党旗,庄严宣誓。
在红星厅亭(烈士纪念亭)上,实践团成员围绕着“弘扬大别山精神,赓续红色基因”纷纷谈心得、谈感受。
踏入纪念馆,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每一幅画面、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先烈们的不朽传奇,使团队成员对先烈们的故事有了更深地了解。
继承革命精神 宣扬英雄事迹
实践期间,实践团队相继走访参观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将帅馆和大别山国防教育园。
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中。这里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图片,生动还原了当时革命斗争的艰苦场景。从博物馆中,团队成员了解到了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鄂豫皖苏区将帅馆内,将帅们的传奇故事璀璨。墙上肖像,或威武刚毅,或深沉睿智,目光坚定,每幅肖像背后,都讲述着动人的故事。团队成员带着敬意和怀念,学习了先烈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红色精神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不断追寻革命理想。
随后,实践团队来到了大别山国防教育园,教育园陈展有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模型机和已退役的坦克、大炮等兵器,是青年接受国防教育的理想场所。在这里同学们了解到我国国防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深刻地感受到国防安全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探访将军故居 重温红色记忆
7月22日,实践团怀着敬仰之情,探访了许世友将军的故居。古朴的院落,简陋的屋舍,诉说着将军曾经的辉煌与付出。纪念馆内陈列了许将军的生平事迹、荣誉证书、战斗装备等,这些有历史印迹的“旧物”让团队成员们更加生动地、全面地了解了他的军事才能和英勇事迹。实践团成员被许将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精神,“活着尽忠,死后尽孝”的忠孝精神深感敬佩。
红色血脉的摇篮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以其独有的光辉,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新县红色第二行,实践团抵达列宁小学旧址。
列宁小学由祠堂改建,两间教室狭小,保留革命原貌。墙皮剥落,板凳破旧但整齐,黄泥黑板,褪色画像,展现艰苦条件。
实践团成员巩一帆同学于此处讲述少女烈士故事以及列宁小学培育革命战士的事迹。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到了具备时空感的沉浸式“思政课”,深有所感,这不仅仅是一所学校的遗址,更是照亮大别山“觉醒年代”,为革命蕴蓄了摧枯拉朽的磅礴力量。
此外,院中矗立一雕像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实践团成员所讲述的永远定格在16岁的少女烈士——肖国清。少女的形象,如同大别山永不凋零的红杜鹃,仿佛在告诉我们:革命的道路虽然艰难,但只要心中有信仰,脚下就有力量。
随着对箭厂河革命的逐步深入,实践团脚步沉重地迈向“红田”惨案旧址。这里,是被革命烈士的鲜血浸透的稻田,是历史之痛,也是民族之殇。实践团肃立在“红田”烈士墓碑前,聆听团队成员张雨薇同学关于“红田”惨案历史满含深情的解说,将那段血与泪的记忆缓缓铺展。
注视“红田”惨案的场景雕塑,仿佛回到了“黄麻起义”的现场,耳边是枪声的回响,眼前是同胞们不屈的身影,他们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黑暗中点燃光芒。
英雄精神的延续
在大别山地区有一位家喻户晓的英雄,他不仅是黄麻起义主要领导者和鄂豫皖苏区主要创建者之一,还被后世称为“红二十五军军魂”。他就是革命先烈吴焕先先生。实践团从列宁小学遗址出发,前往新县红色之行的最后一站——吴焕先故居纪念馆。
这是一座简朴有力的建筑,砖瓦透露主人高尚情操和坚定信仰。在此,仿佛可见吴焕先忙碌身影,感受其革命精神。
在带队老师的讲解下,吴焕先同志的光辉形象更加立体鲜明:他不仅是军事领导者,更是心系群众、勇于担当的党员。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学有所悟,而后笃行”,实践团在追寻红色足迹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伟大与崇高,也更加坚定了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精神的信念。
探究“红绿融合”模式
解锁“乡村振兴”密码
机械工程学院新县调研实践团在学院分团委书记魏新惠和辅导员老师崔娜娜的指导下,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足迹,于7月24日至25日赴信阳市新县丁李湾古村落、田铺大湾创客小镇等学习体验、展馆参观、调查研究等,树立爱党报国信念、担当时代使命责任,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创新的火花,梦想的舞台
在这个炽热而明媚的夏日,怀揣梦想与热忱的实践团继续暑期实践之旅,这是一段探索“红色”与“绿色”融汇创新的绿色之行。
田铺大塆位于田铺乡集镇北侧,依托独特的“红绿古”资源优势,坚持民生为先,统筹各方力量,从美丽乡村建设起步,引入“乡村创客”理念,规划实施了传统民居修缮、基础设施配套等一系列改造提升项目,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创客小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这里,绿水青山环绕,古朴的豫南民居与时尚元素交相辉映,展现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这里,现代与传统交织,创意与活力并蓄,以“乡村创客”为主题,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
通过参观刺绣(新县刺绣)文创工坊,实践团成员了解到豫南刺绣用色大胆明快,多用对比色,既有豫的古朴大气,又有楚的浪漫俊逸,产品表现形态及实践方式多样,不仅传承了当地红色文化品性,还助力了脱贫致富,更推动了文旅发展。
实践团成员与创业者交流,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那份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时光的低语,民俗的盛宴
与田铺大湾不同,在丁李湾,古树参天,小溪潺潺,青砖黛瓦间,光影交错。这个坐落在绿水青山之间的小村庄,不仅是红色的摇篮,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实践团跟随路标到达民俗博物馆。迷宫般的博物馆珍藏着许多反映当地民俗风情的珍贵文物和实物,从明清至今,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遗留,更是文化的传承。
随后,团队来到了丁李湾李氏宗祠。1931年,丁李湾李氏宗祠是彭杨军政干校所在地,为红军培训连级以上干部1000余人,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丁李湾不少民居作为特殊时期的红军后方医院,接治红军伤病员180余人。该村“红、绿”相映,古色生辉。
青春逐梦,不负韶华。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机械工程学院探究“红绿融合”模式,解锁“乡村振兴密码”,红色之旅,探访信阳红色革命地,感受革命精神;绿色之旅,感受古村落古韵,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实践团成员将以此次参观学习、调研为契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助力乡村振兴,用青春和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文/图:艺术设计学院、计算机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分团委
编辑:苗育顺、闫睿鑫 审核:许卫华 编辑:马旭宇)